杜丽远——人和自然的和谐
浏览:2118次
人与自然的和谐
杜丽远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地道、人道并非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其序列井然有条,而不是任意倒置,即“人道”必须依附于“天道”与“地道”,而决不是相反的,因为人之生不仅后于天地,而且人就是出生于天地之间,存在于天地之间,进化与天地之间。反之,没有天、地,也就没有人,没有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也就是说,人是不能脱离天、地和超越天、地的。所以,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要研究“人道”自身,还应深入研究“天道”与“地道”。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思维的。伏羲氏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情。” 《易传•系辞下•第二章》。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和谐统一体,人类要使生命活动保持正常,就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首先要顺从大自然的规律性,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达到“天人相应”、“顺天应时”,人类才能健康的生存,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灵枢》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本府也。”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如果人与自然不相适应,自然的变化超出了万物的承受能力或人类的承受能力,则会转化为无穷的灾害或疾病。人类生存在自然界大环境之中,这种大环境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和各种组合,形成了各种自然的环境景观,人类为了营造舒适美观的生存环境,还会创造一些人文景观和人造园林等建筑景观,这些自然景观和人为营造的环境景观,都会对人类产生种种物理、生理、和心理效应,人类是地球的主宰,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体是由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最高级的有机生命体,人体本身也不断地产生各种信息与能量,这些信息能力必须与自然界的信息能力协调同步,才能达到和谐共振效应,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然而当今科技的发展,战天斗地,河山变色,却不免为人类生存带来负面影响。当前,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暴露,即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大气日益污染,臭氧层不断破坏,酸雨不时降临,森林毁灭,狂沙漫天,水源枯竭,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贫瘠化,海啸、地震频发,大批生物濒临灭绝,能源危机,粮食危机迫在眉睫,人类依仗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不顾及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到头来遭受自然界的惩罚,造成生存危机。恩格斯早已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的成果取消了。”老子曾经反复向我们阐述了人要顺应自然的重要性,明确指出“道”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规律,“道”对于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不会偏爱也不会放弃,“道”没有主观意志,没有感情色彩,无所谓“仁慈”,无所谓“博爱”(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类若违背了自然规律,改变了自然法则,破坏了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就一定会遭到“天”与“道”的严惩。“天道”不会原谅任何人对自然的肆意破坏,一旦遭到破坏,它也会以疯狂的报复来惩罚人类。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所以,现在的自然己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的意志强行改造过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规律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匆忙去移山填海,改造自然,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其结果是要么自然界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在“顺其自然”的原则下,把握住自然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我们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光知道得不行,还要知道舍,舍字上面是一个人,得字左边是双人旁,舍出去的是一人,得回的可是两人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
人类从远古的洪荒时代走到了农耕时代,从农耕时代走到了工业时代,从工业时代走到了当今文明的高科技时代。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人的人伦道德观念却退化了。老祖宗的谆谆教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全都丢在脑后了。个人主义泛滥,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嚣张,尔虞我诈之风比比皆是,破坏了公平竞争,产品包装时新,掩盖着伪劣产品,贿赂贪污,屡禁不止,瞒赈漏税,层出不穷。父子兄弟之间,掀起商战狼烟,亲情爱情烟消云散,人际关系日趋紧张。道德堕落,人格卑污,诚信毁灭,仁义扫地。钱能通神,权可营私,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嗜酒悖乱,损子堕胎。《孙子兵法》,成为商战宝典;《鬼谷》谋略,沦为贪诈手册。金钱美女,成为糖衣炮弹;欺蒙拐骗,令人家破人亡。道德危机,日益堪忧。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兮之所倚,福兮祸兮之所伏,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大自然也给了人类残酷的报复。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母亲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家园毁于我们人类自己手中。我们祈祷上苍,我们祈祷世界上所有热爱自然的人们,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建立生态环保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出现了“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要求与环境和谐、重归大自然的愿望。“田园城市”一度付诸实践,其思想启迪了不少城市规划学家,大多新的城市设计方案就是从这里受益的。中国在50年代提出“城乡园林化”的对策之后,又于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城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吴先生独具慧眼,认识到了风水说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也启示我们,风水说关于山水空间的有效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古代建筑风水学,由于时代与历史的局限,必然有着许多虚幻不实的成份。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用当代的语言与科学的理念去阐释传统的思想,与时俱进,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学的专家学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 首先,要跳出传统风水学中“玄之又玄”语言怪圈,用浅显易晓的现代表达手段,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风水学的精义及现代价值。其次,应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善于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当作“点金石”,去点化传统风水学,使其脱胎换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传统风水学的精华发扬光大。第三,要适应当代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研究面临的各种新的问题,敢于创新,尽快地促进风水学的现代化,即将传统风水学中精华有机地融入当代建筑学之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似乎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但只要略加变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可以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左右护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可以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因为对于城市、民居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龙、砂、水、穴遂被赋予了新的特殊喻义而加以应用。正如《阳宅集成》所说:“万瓦鳞鳞市井中,高屋连脊是真龙。虽曰汉龙天上至,还需滴水界真宗。”《阳宅会心集》亦说:“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在遵循传统风水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与发挥各个地区、各种先天条件的优越性,细心发现个别地区的先天缺陷,因地制宜,并通过各种努力去改善其整体环境,去完善这个小区的建筑,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尽快行动起来吧,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善待自己的眼睛,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让我们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棵小草。让苍天依然晴空万里,让大地依然绿草如茵,让河水依然清澈明净,让花朵依然鲜艳美丽,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我们呼唤绿色文明,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如何才能改善生态环境,解除人类生存危机呢?”《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它是解开宇宙密码的一部宝典,其中《易传》为我们提供了某些处理天人关系的原则,很值得参考。有人说《易经》迷信,有人说《易经》是科学,我个人认为没必要争论,你说它是科学,我可以例举一大堆它是迷信的例子,你若说它是迷信,我可以例举一大批它比科学还科学例子,比如昨日中午{2011年4月20日}我与世界易学领袖协会欧阳东助理洪伟先生手机通话时,我依据《火地晋》卦象直读他奶奶健康长寿是个佛教信徒,厚道、心肠好,年龄八十二或八十三,洪先生本人也信佛,祖辈是地主,祖辈参加了国民党。这是科学在三秒之内办不到的事。{注:坤为佛、为众、为普,离为光、为耀、为照,晋卦直读佛光普照,离为三为义、坤为主为国,晋卦直读三民主义,晋卦初爻至四爻四连互为大艮卦,与离卦组成《火山旅》,艮为孙、为山,离为中,旅卦直读孙中山}。《易经》是东方传统文化,它是东方文明,既然是文化就可以传承嘛。《易传》首先倡导人同自然统一的原则:“《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系辞下》第十一章)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乃《易》的根本指导思想,正是东方思维与西方天人对立思想根本不同之点。《易传》从来将自然史同社会史统一立论,认为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说卦》天地、万物、男女(雌雄),属自然史范畴;夫妇、父子、君臣、上下(尊卑)、礼义,属社会史范畴,二者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乃自然史的延续,人类属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天人统一的自然史观,对于处理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故《易传》宣扬的处理天人关系的准则是:观天效天,顺天应时,参天辅天。
观天效天,即认识客观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易传》指出,伏羲画八卦,就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第二章)八卦的产生,《周易》的成书,是圣人仰观俯察的结果,体现天人统一思想。又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系辞上》第十二章)是说《易》的内容,以客观事物的变化为依据,绝非主观臆造,强调自然变化法则的客观性。自然变化在先,圣人观察、仿效于后。
顺天应时,指人在认识自然法则后,乐于遵守它、顺应它,以之指导实践。《易传》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乾》人对自然“合其德”、“合其序”,“奉天时”,都是强调人类当顺应自然法则以行事。又说:“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益•彖》)教人无论思想、行为,都要与时俱进。紧依自然法则,时时事事注重克服主观随意性。人类不可妄自尊大,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不可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地战胜自然,要防止自然界的报复,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天辅天,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自然法则,因势利导改造自然。人在自然界面前,应该“参天地之化育”。顺应自然,促成万物发育生长。《易传》主张:“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泰•象》利用自然法则,促成自然资源的开发,因地制宜,繁殖生物,为人类谋福利。既要改造利用自然,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易经》对人类前途,始终持历史乐观态度。坚信自有英雄人物辈出,利用当今现代科学技术,克服人类生存危机,建造“和谐社会”、“万民乐业”、“四境咸宁”、“永庆升平”的新世界。
下一篇:成佰蓉——论购房选址与居家风水